7月14日,伊朗通信部副部长奇撒兹公开承认:在与以色列的冲突过程中,大规模的GPS信号干扰严重影响了数百万伊朗人的日常生活。而更严重的是,这些干扰背后隐藏的问题远远超出了导航功能的紊乱。
上个月,以色列发动的空袭中,至少有14名伊朗顶尖核科学家被精准“斩首”,几乎所有目标都是在精确定位的基础上实施打击的。
这并非首次发生类似事件。早在2020年,伊朗首席核科学家法赫里扎德就被一次隐秘刺杀所夺去生命。
当时,德黑兰郊区,情报人员通过干扰装置使周边的监控设备瘫痪了整整4分钟,紧接着利用卫星对他车内手机进行了精准定位,误差不足10米。随即,枪声和爆炸相继发生,一气呵成。
那一刻,所有伊朗人心里都清楚:只要继续依赖美国的GPS导航和西方通信协议,这个国家就永远会有一个随时被攻击的软肋。
2024年7月31日,哈马斯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同样未能幸免。他选择在德黑兰避难,认为距离以色列足够远,没想到一枚“长钉”导弹竟精确落在他的住所门口。
调查揭露,哈尼亚的保镖对讲机被以色列远程植入了后门,位置信息通过GPS实时上传,直接暴露了他的位置。
伊朗终于明白,再这么下去,下一个倒下的,可能就是坐在总统府中的最高领导。
因此,伊朗毅然决然地决定,不再当美国GPS的“活靶子”,转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为何伊朗会突然看中中国的北斗?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北斗不仅技术成熟,更重要的是它“干净”,没有西方的监控后门。
全球有四大主流卫星导航系统,分别是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的伽利略以及中国的北斗。
对于伊朗来说,虽然俄制GLONASS可以使用,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俄罗斯卫星数量有限,覆盖范围和稳定性不及北斗;二是近年来俄乌冲突不断,俄罗斯自身也陷入困境,难以全力支持。
欧洲的伽利略更不用提,毕竟欧盟是美国坚定的盟友,伊朗用伽利略无异于继续被美国体系牵制,换汤不换药。
据多家媒体报道,伊朗通信部副部长奇撒兹已明确透露:伊朗与中国正就引入北斗系统展开谈判,这项谈判更被视为德黑兰与北京长期合作协议中的“核心内容”。
换句话说,北斗系统不仅仅是一个导航设备,它或将成为中伊战略合作新阶段的重要桥梁。
北斗系统从零开始,由中国自主设计,分阶段建设,目标是打造全球开放的导航体系。自2000年北斗一号问世,2012年北斗二号上线年北斗三号全面运营,二十年锤炼,如今能够全天候、全天时地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白皮书》中明确写道:“中国坚持自主建设、开放合作、兼容互操作。”这八字箴言,正是给予伊朗最强的信心保障。
从应用层面看,北斗已广泛铺设于中国的民用及军用领域。无论是城市救援、海洋渔业、精准农业,还是电网调度和远洋运输,处处都有北斗的身影。
不仅仅是伊朗,目前巴基斯坦、阿联酋、沙特等国家也纷纷与中国洽谈北斗合作。只要伊朗有意愿,中国完全可以提供一套完善的解决方案,包括配套的芯片、地面接收站、甚至加密通信协议,一并打包输出。
对伊朗而言,这不仅仅是更换导航系统那么简单,更是借机摆脱西方对其高科技领域的封锁,将“随时可能遭遇精准暗杀”的致命弱点转变为可控、可防的安全壁垒。
但这绝非换个卫星系统那么简单,它背后实质是伊朗、美国、中国三方间更为复杂的战略博弈。
首先,这意味着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技术锁链”出现断裂。几十年来,美国凭借GPS掌控着全球大部分国家的高精度定位能力,哪怕是日本、韩国等盟友,也必须听命于美国的“技术阀门”。
关键时刻,美国想关闭信号就关闭,想干扰就干扰,乌克兰GPS信号被美军“限流”的消息早有曝出,目的就是防止敏感信息泄露。
而伊朗作为美国的眼中“敌人”,依赖敌人的系统本质上是给自己戴上了一条隐形的绳索。
如今,如果伊朗与中国全面启用北斗系统,就等于切断了这条绳索。更重要的是,伊朗还能将北斗技术出口给谁?
卖给叙利亚、也门胡塞武装、黎巴嫩真主党,以及所有想与美国对抗的势力。一旦北斗网络在中东地区铺开,美国依赖GPS进行精准打击的空间将被极大压缩。
而中国方面,北斗不仅是民用技术,更是“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节点。
据《人民日报》2025年6月报道,北斗系统已在“一带一路”沿线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应用。对中国来说,北斗不仅是空间技术的结晶,更是一个低调却坚实的地缘政治支点。
有趣的是,以色列和美国对此也心知肚明。根据《路透社》6月20日的报道,美国国务院已对伊朗切换北斗系统表达了“安全关切”,实质上是在担忧失去监控伊朗的重要后门。
外界怎么看伊朗换用北斗系统?从目前局势来看,这不仅值得,而且极有可能成为不可逆的趋势。
过去几年,美国在中东的“精确制导”主要依赖GPS结合网络监听。从暗杀苏莱曼尼,到击杀法赫里扎德,再到精准锁定哈尼亚,背后都是同一套套路:情报卫星、GPS定位、网络漏洞和代理人操作。
但一旦北斗成为主力导航系统,伊朗就有可能“掌握开关”,实现导航定位的自主可控。
此外,北斗不仅提供定位功能,还能支持短报文传输和对地增量修正,这对于无人机群、远程导弹以及弹道导弹的精准打击而言,是极具杀伤力的技术利器。
从更长远看,这也反映了技术自主化的大趋势:越是与美国对抗的国家,越倾向于寻求替代的安全方案。北斗正是其中的典范。伊朗迈出了关键一步,接下来会有更多国家跟进吗?答案或许不远了。
这次,伊朗不再只是喊喊口号,而是真刀真枪地启用一套完全独立于西方的系统,努力把自己的命运之绳逐渐扯出一点自由的空间。
这背后固然存在巨大风险,但更是一场豪赌:要么被美国精准打击所制约,要么依靠中国北斗系统,至少能让生死的钥匙握得更牢一点。
美国会坐视不管吗?以色列会放弃用GPS这把利刃吗?北斗能否在中东彻底站稳脚跟?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比这场冲突还要漫长。
但至少这一次,伊朗已经向全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他们已经被打痛了,绝不愿再被下一次精准打击击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