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4月15日,美国华盛顿举办了首届全球定位系统(GPS)国际应用研讨会。彼时正值中美关系“蜜月期”,美国破天荒地邀请了中方代表出席这一重磅会议。代表团中,一位年届46岁的中年学者卜庆君格外引人注目——他不仅是大地天文学领域的专家,同时还是解放军总参谋部的军官。
所谓“大地天文学”,核心任务是通过天文观测测定天体的位置,从而精准定位地面上的点位(经纬度)及方向角度,服务于大地测量及相关科学技术部门。GPS系统正是这门学科的延伸,亦是其技术进步的重要支撑。
会议期间,美国军方代表自豪地透露,为确保国家安全,一旦发生战争,美军将采取三项应急措施:一是降低敌方导航精度,二是频繁更换信号编码,三是实行区域性导航管控。凭借敏锐的军事洞察力,卜庆君当即感到事态远比表面复杂。他坦言:“会议上公开披露的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如果我们完全依赖GPS,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的确,在未来的战争中,我军车辆、舰船、飞机和导弹都必须依赖精准导航。若仅依赖美国的GPS,即使不直接对抗美国,只要其盟友切断信号,或者美国故意关闭服务,我方军队便会陷入“盲目”境地,形同“睁眼瞎”。
忧心忡忡的卜庆君遂找到当时我国卫星测控领域的泰斗陈芳允教授,希望通过他反映此重大隐患。陈芳允教授不仅获得了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更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荣誉持有者,在科学界声望极高。
听完卜庆君的汇报,陈教授高屋建瓴地指出:“你的担忧非常有道理。若战争爆发,敌方等于在玻璃罩中监视我们的全部军事行动,我们如何能取得胜利?” 由此,中国自主建设卫星导航系统的伟大梦想开始萌芽。
美国的GPS采用的是“四星定位”技术。陈芳允考虑到当时中国的国力限制,提出了“双星定位”的理论方案,虽无法完全匹敌美国,但已是切实可行的起点。可惜受限于财力,连“双星定位”都难以立刻实现。
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GPS首次在实战中亮相,令世界震惊,也促使中国高层高度重视这一战略资源。国际局势的剧变最终促成了1994年中国启动“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历史性决定。
2000年10月,伴随着两颗北斗实验卫星成功发射,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全球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陈芳允教授的“双星定位”理论终于变为现实。
中国北斗系统是在美欧等国不断排挤和打压的严峻环境中,凭借自主创新和自力更生精神,从无到有,一步步构筑起来的。欧洲多个国家和企业多次中途放弃合作、恶意抬价,意图遏制中国掌握这一未来战争的核心技术。
但以孙家栋院士为首的数万科研人员,奋战无数个昼夜,最终为祖国赢得这份关键“国之重器”。到2020年6月,北斗系统完成全球组网卫星的最后一颗发射,7月31日正式开通,标志着中国卫星导航走向成熟。
北斗系统的成功来之不易,成为亿万中国人心中的骄傲。21世纪初,它每一点进展都备受关注,牵动众多目光。
2009年,北斗三号系统刚刚启动不久,国内一则论坛消息称“清华留学生高杏欣破解了我国北斗二代卫星的信道编码规则,并获得了美国航空无线电委员会表彰。”消息引发轩然大波,网络上谣言满天飞,甚至有人挖出高杏欣的家庭背景,称其父亲是黑龙江省公安系统高级干部,且高本人曾赴美斯坦福大学读博。
这条消息被炒作多年,至今仍有“高杏欣卖国泄密”的谣言流传网络,影响极坏。
2016年,中科院航空航天创新研究院80后女科学家徐颖的一段演讲视频在网络爆红。她优雅从容,理性澄清了所谓“高杏欣破解北斗编码”的谬误,获得网友广泛点赞。
徐颖解释说,全球三大卫星导航系统均设有军用编码和民用编码两套体系。军用编码高度机密,由多位专家分别编写,即使参与者本人也无法破解全部内容。而高杏欣破解的只是早已公开的民用编码,且中国2012年便已公开了北斗的民用编码。
该科普视频题为《来自星星的灯塔》,上线后播放量迅速突破两千万。徐颖的解说接地气,通俗易懂,且带着年轻人的幽默感。
例如,2016年一次论坛上,身穿黑裙的她风趣地说道:“除了车载、舰载、机载、弹载,还有我们的北斗手表、北斗鞋、北斗卡,应有尽有,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全场两元,两元钱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我们的北斗产品就是这么全……”话音落下,台下响起轻松的笑声。
这位来自四川仁寿的女科学家,16岁就读大学,26岁获得博士学位,32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名副其实的学霸。
到2019年,徐颖已发表24篇SCI论文,拥有16项专利,另有12项申请中。她作为亲历北斗二代和三代建设的核心成员,专注于地面导航增强技术,包括接收机及信号体制,直接影响着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当我们手机导航软件播报“北斗系统为您提供精准定位”时,背后是徐颖和团队日夜辛劳的结晶。
截至2023年,国产手机中北斗系统覆盖率超过99%。每年国内销售的3亿多台智能手机几乎全都支持北斗导航。
如今,导航功能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网友们亲切称徐颖为“北斗女神”,其地位堪比“Wi-Fi之母”海蒂·拉玛。但她本人却清醒表示:“我现在不敢称自己是科学家,只能说是青年科研工作者,未来几年可能就变成中年科研工作者了。”
徐颖坦言,“北斗女神”这一称号归功于几代科学家几十年不懈努力和团队智慧的结晶,个人荣誉只是团队成果的缩影。但作为其中一员,她对“北斗”怀有无比的自豪感。
事实上,超过400家科研机构,30多万科研人员,经历了二十余年的辛勤奋斗,才铸就了今日北斗系统。一路上,北斗曾被轻视为“山寨版”、“九块九包邮的低配货”,被嘲笑为仿制品。
回忆往事,徐颖情绪激动,甚至哽咽道:“你倾注心血创造的成果,自己知道它多好,但外界不了解,甚至误解,这种感觉很难受。那些批评北斗的人,可能根本没真正用过它,评价显然不公平。”
北斗团队经历了无数生死关头。2007年4月14日,是向国际电联申报卫星频率资源的倒数第三天。卫星发射原计划4月底完成,却被迫提前。没有频率,卫星导航系统就是“无根之木”,即使卫星升空也无济于事。错过了这次机会,未来再无可能。
4月14日凌晨4点07分,北斗卫星提前发射。发射前4分钟,运载火箭供气连接器未按规脱落,若发生故障,整个火箭和发射场都会毁于一旦。指挥室一时间凝重至极,工作人员冷汗直流。
幸好指挥员镇定指挥,仅用一分钟下达7道指令,4时11分火箭顺利升空。距离申报截止只剩4小时,卫星信号终于稳定出现在地面接收器,保障了中国的卫星频率权益。
当亿万中国人仍沉睡时,北斗团队却为国家安全赢得了关键一战。多年后,徐颖谈及这段经历,依然轻松调侃:“频率不是你想买就能买的。”
如今,作为真正的科学家,徐颖更以平实的生活态度打动人心。科研任务繁重,她的工作强度甚至超过“996”节奏。“我们从不喊996口号,但实际上比996还忙。”
作为“中年女性”,她的保温杯里常年泡着茶叶和枸杞,早餐往往是一只匆匆带来的包子。面对压力,她坦言靠“买买买”来缓解——果断购入喜欢的衣服和饰品,成为名副其实的“剁手党”。
她还自曝爱喝奶茶,因工作繁忙没时间寻觅更精致的饮品,“奶茶续命”成了生活中的重要调剂。
一次演讲中,她幽默自嘲近几年失眠、脱发,“半夜醒来,不确定是工作压力还是中年危机来了。”
正是这种真实、接地气的形象,让徐颖与普通人距离拉近,令她的科普更受欢迎。
正如中国石油工业功勋王德民院士所言:“只有不正经的人才注意外貌。” 学识、才华、谦逊和勤奋,才是徐颖赢得网友青睐的根本,而非“网红美女”的外貌光环。
从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王淦昌、于敏等科学大家,到这批为新中国国防科研事业默默奉献的青年科学家,中国的科技力量代代相传,堪称民族之幸。
愿“北斗女神”与中国卫星导航事业携手并进,行稳致远,继续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光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