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近日宣布对五家中国大陆及港台企业实施制裁,声称这些公司参与了所谓的“中国与伊朗的军事合作”。这一看似强硬的举措,实际上是美国在中东战场上的困境和焦虑的外溢,既无力阻挡伊朗导弹,又无法遏制北斗系统的崛起,只能借此在贸易领域找些发泄之处。
7月30日,美国财政部将舟山锦润石油转运公司等五家中国企业列入制裁名单,指责它们“协助伊朗的军事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三家公司从事石油运输设备业务,另外两家则涉及民用导航设备的安装。而就在前一天,伊朗宣布正式接入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这意味着伊朗彻底摆脱了对美国GPS系统的依赖。这一事件的巧合引人深思,美国的制裁似乎成了对中国北斗系统战略价值的反应。
美国的制裁手段表面上看似威慑力十足,实则暴露了其在当前国际局势中的尴尬境地:在中东,伊朗的导弹系统已经突破了以色列的反导系统,而在技术领域,中国的北斗系统正在迅速取代美国GPS,成为新的中东宠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斗系统对于伊朗的重要性。在经历了2022年伊朗与美国的冲突后,伊朗意识到GPS的不可靠性和其潜在风险。美国曾通过干扰GPS信号,导致伊朗的导弹失去目标锁定能力,甚至部分无人机失控。最为严重的是,伊朗怀疑通过GPS泄露了军官的位置信息,导致以色列进行精准打击。民用领域的问题也层出不穷,逃难时地图无法显示避难所位置,救护车被导航误导至危险区域。接入北斗后,伊朗的“法塔赫-1”导弹精度得以提升,霍尔木兹海峡的岸舰导弹也能绕过美军的电磁干扰,准确击中目标。
此外,北斗在民生领域的应用,也为伊朗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民众再也不用担心在逃难时被错误引导至敌军的枪口前,也能在空袭期间依赖准确的防空洞定位。相比于美国的GPS,北斗系统的精度在亚太地区已达到厘米级,而GPS的误差仍在5到10米之间。北斗系统独特的短报文功能,也能在通讯中断的情况下继续传递加密坐标,大大增强了军事与民生的安全性。
面对这种技术上的突破,美国的制裁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北斗的全链条国产化,使得美国无法找到有效的制裁手段,甚至在芯片、卫星和地面站等关键技术领域都不依赖美国技术。与此同时,中伊两国之间的“石油换装备”模式,也使得美国的金融制裁失去了威胁力。伊朗可以直接用石油抵扣北斗设备费用,中国的炼油厂则直接接收伊朗原油,整个交易绕过了美元体系。
然而,虽然中国对此不惧,但其他国家可能会因为美国的威胁而有所顾虑。尤其是在伊朗宣布接入北斗后,其他国家是否也会受到类似的制裁压力?目前来看,全球已有130个国家宣布接入北斗,联合国承认的主权国家总数为197个,看来美国的制裁并未造成太大影响。
北斗系统的快速落地,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对国际秩序的深刻影响。2022年,俄罗斯与中国的北斗系统完成了对接,俄罗斯的防空雷达已经能够实时显示美军飞机的轨迹。这一合作进一步巩固了中俄在军事技术上的联盟,也给美国带来了极大的战略压力。
在能源领域,美国的制裁曾试图逼迫伊朗石油出口归零,但伊朗通过与中国的合作,将原油转化为成品石油、塑料颗粒等物资,销往全球,包括美国企业也开始购买这些成品。美国的制裁并未封锁伊朗经济,反而开辟了新的贸易通道,制裁的铁幕在国际贸易中被撕开了巨大裂缝。
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加强制裁来逼迫中国和伊朗分离,结果却促使两国的关系更加紧密。伊朗通过石油换取北斗设备后,甚至开始讨论与中国购买歼-10CE战机,尽管最终交易是否达成尚不确定,但这已是一种强烈的政治信号。
此时,美国的制裁已显得有些苍白无力。美国的同位素检测技术未能有效抓住伊朗的油轮,北斗系统也完全不依赖美国技术。这场看似威力无穷的制裁行动,实际上不过是一场自我膨胀的独角戏。
这场博弈不仅仅是石油与芯片的较量,更是新秩序的象征。美国通过金融霸权实施长臂管辖,而中国则通过技术深耕和国际合作建立起了更加坚实的经济和政治通道。七年前华为遭遇制裁时,任正非曾说过,“不死的企业终将强大。”今天,北斗导航已经覆盖全球140个国家,伊朗的石油也在人民币结算的框架内流通。美国所做的这些制裁,最终不过是为中国和伊朗的紧密合作创造了更大的空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